鈾轉化產業亟待規模化發展
記者近日從業內專家處了解到,“十三五”期間,國內以六氟化鈾為主的天然鈾純化轉化產品需求量將有較大增加,預計在2021-2030年,國內需求增長空間仍然較大。而目前,現有產能難以維持國內供需平衡,在建鈾轉化項目要形成一定產能,尚需一定時間。“長遠看,需要規模化投建鈾轉化設施,以滿足我國核工業發展需要。”該專家表示。
天然鈾轉化,是將自然界中的鈾氧化物(八氧化三鈾)水冶產品進一步轉化為中間產物備六氟化鈾(UF6)的過程。轉化得到的六氟化鈾進行濃縮后得到濃縮鈾,再進一步制成二氧化鈾,通過高溫燒結制成核燃料芯塊,然后包裹在耐腐蝕的金屬合金包殼中,成為核燃料元件。
據了解,上世紀60-70年代,國際鈾純化轉化工藝技術路線基本成熟,但技術方案和關鍵工藝技術、主體設備等仍然在不斷發展中。20世紀90年代以來,國際鈾轉化產業進入到規模化生產、集團化供應階段,具有鈾轉化能力的國家,如美國、俄羅斯、加拿大和法國等,在技術發展促進鈾轉化產業產能提升的同時,還采取了如國家監管和政府扶持等多種措施,并新建、擴建了部分鈾轉化設施,使鈾轉化生產和產品供應逐步向幾家大型生產商或一次供應商集中。目前,國際上具有鈾轉化能力并從事鈾轉化活動的工廠主要分布在俄羅斯、法國、美國、加拿大、英國和中國。此外,澳大利亞、印度、日本、巴基斯坦、南非、西班牙和巴西也有鈾轉化活動。
能源資源國際公司(ERI)的最新預測稱,全球六氟化鈾轉化服務在基準情景下的需求將從2013 年的5.8 萬噸鈾增至2035 年的8.9 萬噸鈾,增幅為53%。其中,增幅比例最大的當屬獨聯體國家及東歐、東亞等地區,預計將增長3.61 萬噸鈾,增幅高達166%,而這些地區的國家正是核電發展的新興力量。
需求催生市場,競爭不可避免。
國際權威機構預測結果顯示,2020年,全球核電裝機規模預測低情景下將在4.53-4.76億千瓦,年均增長接近2%左右。而高情景下將達到5.19-5.50億千瓦,年均增長3%-5%。未來核電發展主要在亞洲、東歐的中國、印度、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,中國無疑是核電裝機容量增長最快、增幅也最大的國家。
據了解,2014年國際鈾轉化市場份額中,俄羅斯Rosatom公司占比26%,加拿大的Cameco公司占比17%,美國康弗登公司 ConverDyn占比20%,法國Comurhex公司占比19%,英國Springfields公司9%,中國中核集團占比9%。
“面對新興的亞洲核燃料市場,國際鈾轉化供應商對進入中國市場表現出強烈興趣,來自國際鈾轉化市場的競爭壓力增大。”上述業內專家稱。
公開信息顯示,目前我國在役鈾純化轉化設施實際產能為每年5000噸,在建鈾轉化設施產能每年9000噸左右。在建設施投產后,產能達到每年14000噸。
根據2012年發布的《核電中長期規劃》,以及2014年11月發布的《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(2014-2020年)》,到2020年,我國核電在運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,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。這意味著進入“十三五”,平均每年開建新核電機組要在6-8臺左右。
“根據目前核電發展速度看,2015-2017年之間,國內六氟化鈾供需將處于失衡狀態。2017年以后,目前在役、在建鈾轉化設施同時運行,基本可以維持供需平衡。”上述業內專家稱。
核電發展,是鈾轉化產業規模化發展的直接動力。而國際鈾純化轉化市場的逐步放開,二次供應源的逐步減少,又給國內企業帶來了更多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和承擔來料加工的機會。
上述專家指出,根據國家能源結構調整和核電發展趨勢,科學規劃、合理布局鈾轉化產能建設,通過技術進步和和規模效益“兩條腿”,提升鈾轉化產品的核心競爭力,確保在國內形成長期、穩定、安全、有效的供應保障能力。
原標題:鈾轉化產業亟待規模化發展